生育友好型社会

有很多不了解女性的政策制定者,常常出一些自以为是的措施,例如“生一个孩子奖励6000元”这样的政策,但根本不能提升结婚率,也不能提升生育率。

结婚率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,最直接的原因是:女性结婚生育,无法获得社会的支持。大城市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,已经不再像旧时代没有出过村子的女性,任人摆布,高知女性需要的是婚恋生育发展和个人事业追求的和谐一致,否则宁可不婚不孕。除此之外,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和育儿成本也阻碍了年轻人婚恋和生育的动力。

因此,想要提升结婚生育率、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也是简单清晰的:(1)女性结婚生育的情感基础:政府支持的更多休闲时间、更多年轻人文化娱乐活动,以创造更多年轻人相识相恋的机会。(2)年轻夫妻的住房支持:政府为新婚夫妻和新生儿父母提供低价优质的出租房,这是参考新加坡政府的人口促进政策。(3)女性结婚生育的职场保障:婚嫁产假延长,但确保不影响自我职位升迁,政府提供职场性别歧视的免费律师诉讼服务;丈夫需要强制产假,以支持女性的家庭责任;母亲产假的工资负担由政府承担,也即产假期间工资社保由政府出资。(4)女性结婚生育的社会支持:允诺鼓励更多0-3岁托育机构和合法托育护工的存在;提供新生儿祖父母、外祖父母协助育儿的补助津贴。

当代年轻人生存状态困窘,社会竞争压力大、生活成本巨大、婚恋生育代价很高,因此整体婚恋生育意愿非常低,进而全面影响到各领域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。想解决人口和经济需求问题,必须从关怀每一个年轻人的内心需求做起(郝景芳《“他们那么懒,怎么还能是发达国家?”》)。

人口问题是中国未来最大的问题之一,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。这个问题只要形成一种趋势,就很难扭转。李光耀临终时说,很多事情我都有办法,但就是这个事情我没有能力解决。涉及的因素太多了,这里我只想说一个词:生育友好型社会。(网络资料汇编)

我们需要进行信息节食

要理解我们对信息的消费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,可以用食物做个比喻。100年前食物很稀缺,所以人们吃他们能找到的一切食物,并且大家喜欢富含脂肪和糖的能量充足的食物。时至今日食物已经很充足了,如果人们还是什么都吃,过量摄入脂肪和糖的话就会生病。所以大家开始节食。

信息也是一样。在过去信息很稀缺,所以我接受能获得的任何信息。现在我们已经被大量信息淹没,尤其是那些无用信息——这也会让我们生病。我们需要进行信息节食。

信息节食的第一步就是放弃“更多信息总是对我们有益”这样的想法。第二步则要有意识地筛查信息质量。就像我们必须对摄入的食物谨慎一般,我们也应该对放入大脑的精神食粮谨慎。特别要注意,避免用过量的仇恨、贪婪和垃圾信息填满大脑。

现在许多国家都会为垃圾食品标注成分表——“这含有40%的糖,20%的脂肪”。也许我们也应该强迫信息提供者们做同样的事情,比如在观看某些视频前,列出该视频包含的内容——“这含有40%的贪婪,20%的仇恨”。如果你想摄入一些这样的“有害”信息,至少要理解它的危害性。

最后,定期开展“信息断食”是有益的。我个人每年会进行为期几周的冥想闭关,期间完全断开与外界的联系。我不看新闻,不读任何电子邮件,不写书,只冥想。我花时间来消化我的头脑已经摄入的信息,而不是填充更多。对大多数人来说几周是有点长了,但偶尔进行一两天的禁食也是不错的选择(《未来10年,学什么不会失业?|专访《人类简史》作者尤瓦尔·赫拉利》)。

新媒体就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

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弯路吗?我也没有答案。如果互联网是福是祸无法断定的话,新媒体却充分地展露了它邪恶的獠牙。新媒体又是为什么会败坏人类的思想与传播?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对于大众文化有着深刻的恐惧。他极端反对公共大剧院的建立。因为公众剧院存在的目的,就是为了娱乐大众。

为了增加票房的收入,公共剧院的剧目是向下看齐的。也就是,越是满足更多人的审美能力,就越能够获得票房的胜利。于是,大剧院成为了比下限的竞争。它终将败坏人类的心灵。新媒体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剧院。但是它走得更远,向得更下,并且更加便于利用。

流量控制与思想媚俗。新媒体诞生之日起,就是追逐流量的。当智能手机普及至乡村级别的时候,流量的竞逐使内容成为了审美与观念的噩梦之地。在流量的竞赛中,傲慢、偏见与情绪,更加容易获得缺乏训练的公众的认可,理性的、中立的、客观的内容从来都处于劣势。为了生存与竞争,良性的新媒体必须不断地调低自我的设定,以获得生存空间。

在流量思维中,有许多固有的原则,必须被牺牲。如果你满足于成为一个小众的媒体,那么显然,你也就被边缘化。即便你愿意被边缘化,你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。因为在生存压力之下,思想媚俗就成为一种必须。要想有流量,你就必须满足公众所期待的傲慢、偏见与情绪。即便你想要摒弃新媒体所带来的流量控制,你却仍然无法摆脱流量控制所带来的思想影响:因为人是群居动物,必须生长在社会之中。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控制了几乎所有人,于是你就依然暴露在流量之中,被流量控制的内容和思想所控制(连清川《新媒体就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》)。

一点感想:曾几何时,我们热情欢呼信息时代的到来,我们对信息时代寄予厚望。我们曾经以为,在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越来越便捷和多元化的信息时代,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世界,我们能更清醒更理性。但我们忽略了几个东西。第一,现代技术的发展,为信息的操控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。第二,人性中低劣的因素使得劣质的信息更容易传播。第三,在信息的海洋中失去辨识能力的人更容易被控制。

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段子,说一个年轻人打开手机想帮受伤的朋友叫一辆救护车,结果被弹窗带到短视频平台点开就是刷,完全忘了朋友受伤的事。

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,我曾经和一位老报人说过这样的一个说法:现在信息获得已经不是问题,问题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。无论如何,过去的时代是回不去的,我们更不能寄希望于加强管控来提高信息的质量。我们能做的,是提高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。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,是对任何信息都抱有一种审视的、有保留的甚至质疑的态度。